《史记》,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。
《史记》这本书的来历自然不需谈,这本书是西汉文学家,史学家司马迁穷尽一生完成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。
那么史记有哪些特点呢?
第一点,不虚美不隐恶。作为史书,《史记》成功做到了该说的说,不该说的也说。上至王公贵族,帝王将相,下到小吏小官,平民百姓,《史记》并没有刻意为哪个人隐蔽什么,也没有虚构什么成分。这里有人会说:那刘邦出生时的黑龙怎么回事?第一点,不妨做个假设,黑龙如果真的存在呢?也没有人能说其一定不存在。黑龙是什么物种我们并不知道,很有可能就是现在的物种,或者说是过去的物种。第二点,司马迁并没有生活在刘邦时期,这段也是搜集的史料,黑龙如果是虚构,限于当时科技水平,司马迁也无法看出。结合以上两点,有些问题就不需要解释了,司马迁的本意并没有想虚构什么。
第二点是互见法(旁见侧出法)的使用。作者并没有在一个传记里面把一个人的所有都写明白,而是将对其的叙述分到各个部分。这样一来,人物形象在多个事件中频繁出现,也就加强了这个人的立体感,丰富了人物形象,也有利于抓住读者。比如说齐王韩信,如果单单只看《淮阴侯列传》,说实话,没多少东西。但是我们看《高祖本纪》,里面就写了刘邦与韩信的很多对话,其中就有“多多益善”这一经典词汇的出现。刘邦在楚汉之争胜利后夺走了韩信的兵权,也间接反映了韩信已经进入了刘邦的怀疑对象。再看《郦生陆贾列传》,写郦食其游说齐王时,韩信虽然明知郦食其已经快要成功了,但是还是坚持攻打齐国,最终导致郦食其被煮了。这也看出韩信歹毒。所以说,看《史记》必须要前后勾连,互相对照,才能理解一个人物。
第三个是春秋笔法的运用,我们可以看看几个例子。“以为广数奇(ji一声)”这个奇字,就是运气不好的意思。作者在这里用奇字,就点明了很多:对李广的惋惜,爱莫能助的痛苦,甚至还有对汉武帝过度迷信的讽刺。而写刘邦去抢韩信兵权,用了一个“驰”字,一来看出刘邦的果断,二来看出他对韩信的嫉妒。写管仲的时候,写了“然孔子小之,岂以为…”大家细读就可以发现司马迁对于管仲其实是抱一种赞扬的态度,不然不会用岂,但是孔子在儒学者心中的地位自不必说,所以用岂又显得委婉。在这里,不得不佩服司马迁的文字功底。
第四点就是通史写法,分开框架。不再是混乱的记述,而是将人进行划分,将事情与多方面影响串联。如此一来,就实现了真正的通史叙写。
太史公之后,史书层出不穷,可以说《史记》开创了纪传体史学的先河。
(二十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