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溪桐的迷你小站
搜索
天气信息
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
简谈苏轼

73
发表时间:2022-01-29 21:53作者:吴溪桐

一个绝世的文豪,一个顶尖的诗人,苏东坡能去往何方?一蓑烟雨,去何方?
从四川到开封,从开封到黄州   惠州   儋州。苏轼经历了太多太多。难怪他在诗中写道“心如已灰之木,身似不系之舟,问余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一场风波,一个案件,让少年得志的孤傲的苏轼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折,让一个壮志之人无奈,孤独而迷茫。
无奈,他亲耕东坡,听风雨打叶,尽山水之乐。然而,他的心中却总是无法诉说的悲哀。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在一个诗人的心中翻滚,却又无法吐露出来,悲哉!

    他去哪里?仁义之端,是非之涂,樊然淆乱(庄子)。东坡,不能清其垢也。
        官场?苏轼的起落皆由官场。苏轼的收获和放弃,都在官场。他放弃了,断绝了与权贵的交好关系。他先是批驳了王安石,又是力谏司马光。前后几十年,尽管他经历的事情已经变了,但是心并没有。他始终是站在一个士大夫的角度在思考问题。他不懂这一个个政治集团的争斗,他更不懂阿谀奉承的技巧。他知道什么叫做官,他只懂怎么尽自己的所能,能把奄奄一息的西湖救回。他只懂怎么让一方百姓安宁。他不愿归去官场,因为他发现,他和那些人,那些人,无论是旧党还是新党,都是不一样的。  
    那么官场不行,他去哪儿呢?
    隐居吗?他其实也不愿意。他作为一个儒道释的集大成者和融合者。他在这种社会中时时感到矛盾与挣扎。
是啊,他渴望月白风清,憧憬江上之清风,山间之明月。但是这可能吗?他毕竟还是一个士大夫。他不忍心,不仗义直言。
但是他又不忍朝堂上,众臣兵戈相见。他不忍与人间,与尘世的友情爱情,亲情决绝。  
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  
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  
他可以为了朋友而挺身而出,可以和弟弟如同一个小孩般哭泣,也可以为他心中最美的女子,王弗而下泪千行。
他又是一个人,一个有真性情的人。
东坡,他现在很迷茫,他甚至想过自杀,他将去往何方,他又如何去往这个地方。没有人会回答,只能自己去想。  
是继续进入官场,还是隐居山间?他还是了却残生。
他到底会如何呢?  
他的气度和他的幽默决定了:他不会同流合污,不会装聋作哑,更不会自寻短见。这都不是他,无论他选择哪一种,中国文化史上就少了一颗明星。他也不会创作出惊世之奇文。  
他选择了宇宙和内心。这是一个没有人去过的地方。这很冒险。


 后来的陆九渊曾经这么说过:宇宙即是吾心,吾心便是宇宙。而东坡是率先将其付诸实践的人。她成功了,他成功画开了划世纪的一笔。  
如果“我与若辩矣,若胜我”“若果是也?”“我果非也哉?”东坡做到了“天地与我共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做到了“六合之外圣人,存而不论,六合之内,圣人论而不议。”  
如果这世界上尽是污浊又尽是美好。那我就将其中的美好纳入我们的心中,任你风雨,我心不动。  
东坡在心中开辟了一片净土。他将美好与快乐存放,舍弃了万千的悲伤。他在心海与宇宙间穿梭。,最终自己获得了释然,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士大夫,一个不让人不知不觉却又不得不敬仰的大夫,他又是一个孩子,一个为了自己的内心而佯作天真的孩子。他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。  
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以己之心,开己之地,存心于己。东坡,善哉。  
年少曾解围猎事,  老来亦知东坡适。  
脍烹肉香凝心海,  万丈宇宙自相知。

分享到: